长期短途行车对发动机伤害有多大不能一概而论,要看机型以及环境。当今主流发动机可细分成歧管喷射、缸内直喷以及混合喷射3种类型。相比较之下长期短途行车对歧管喷射、混合喷射发动机几乎没有影响,但对缸内直喷可能会造成影响。
所以长期短途行车的本质在于对机油品质造成影响,比如机油增多、乳化。当然无论是直喷、歧管喷射发动机都存在这个隐患,而差异在于程度不同。机油中进水、汽油等其它液体后,只要超过厂家所制定的限值,那么会在很短时间内导致乳化。乳化后的机油性能会大幅度下降,如果驾驶者没有提前发现那么就可能对发动机造成影响。
所以长期短途行车对发动机的影响是间接的而非直接损害,当然对于这个问题也不必太过于担心。值得注意的更多是在北方运行的车辆,因为冬季太冷。尤其是冬季露天停放的车辆在启动后又不长时间热车(最近这几年生产的车辆均不建议热车,车辆手册上写的很清楚),直接行驶跑个4、5公里水温很可能还没上来就到目的地熄火了。
汽油是如何进入曲轴箱的?
机油是存放在曲轴箱内的,按理说并不会与汽油接触。但在北方的冬季气温太低,雾化后的燃油在接触到冰冷的缸壁后就容易重新液化。这个过程很类似咱们在冬季的户外对金属物件哈气,金属表面会很快出现一层水渍。当时为了应对国五排放,各大车企都在三元催化器上做文章。因为Nedc循环工况下多稳态,只要把冷启时排放做好就基本过关了。
所以国五车均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冷启动时燃油加浓剧烈、点火角滞后,这种理念在于让更多的燃油转换为热量而不是推动活塞的动能。但在北方严寒的冬季,燃油雾化本就很差,加浓喷射的燃油就更容易被冰冷的缸壁所液化。如上图所示侧置喷油嘴直喷发动机,燃油很难不喷溅到缸壁上,如果此时环境温度很低,那么燃油必然会顺着缸壁、活塞环间缝隙流下去进入曲轴箱(活塞环本身也是开口的)。
当然如果直喷发动机是顶置喷油嘴,那么能好一些,但不能说完全避免。工业产品出现大面积问题时,往往伴随着多个设计、环境问题的叠加产生。比如喷油嘴侧置、热管理系统不完善、环境温度极低等等。这些问题如果同时出现,那么这种汽油进入曲轴箱的问题就不能避免。而在设计层面如果只是单一项存在隐患则一般不会有大问题,这就产生了为什么有些车型机油乳化严重,而有些直喷车则毫无问题。
直喷、歧管喷射面对燃油稀释的差异
如上图所示歧管喷射的燃油毕竟是喷在进气歧管内,在进气门开启那一瞬燃油、空气被抽入燃烧室。本身歧管内的空间更大,燃油与空气有更理想的条件去混合。其次由于被燃烧室吸入时所产生的涡流效应,油气与空气更容易进行混合。所以歧管喷射发动机几乎不会出现汽油进入曲轴箱的问题,理论上存在可能性但实际中几乎不会。所以短途行车对于歧管喷射发动机毫无影响,其次在低温、低负荷条件下歧管喷射发动机的油耗与排放均比直喷更好。
而直喷发动机这种问题就相对严重,当然顶置喷油嘴会比侧置喷油嘴好一些,当然这并非绝对,也要好其它方面的设计。无论喷油嘴位置如何,燃烧室空间都过于狭窄,低温下加浓喷油都很容易飞溅到缸壁上,这是缸内直喷很常见的问题。混合喷射就是集成了两套喷射系统,如下图所示。在发动机低温低负荷时会使用歧管喷射来提高排放水平以及降低油耗=歧管喷射发动机。而在温度与负荷到达理想条件后切换成缸内直喷。
如何解决燃油稀释问题?
燃油进入曲轴箱很容易解决,因为汽油的沸点低一般70多度即可挥发出去,由曲轴箱通风系统重新回排到燃烧室再次参与燃烧。但水温达到70多度是需要时间的,如果只是4公里、5公里左右到路程,那么北方冬季露天停放的车辆在不长时间热车的条件下很难在这么短的距离内将温度拉到70度以上(根据具体环境温度来决定)。也就是说没办法及时将燃油从曲轴箱内排出。
也就是说每次用车都可能导致一部分汽油残留在曲轴箱内,如果长此以往残留在曲轴箱内的汽油就会越来越多,一旦超过厂家的限值(如机油的3%)对发动机就会造成一些影响。所以露天停放车辆的北方车主,在冬季用车时尽量别长时间跑短途,如果实在没办法可以多热热车(虽然现在不建议长时间进行原地热车),多关注机油尺。而在其它季节或有地下车库的则不必担心,因为从地库出来到达小区门口温度就上来了。
总而言之短途行车所影响的是机油,而不是发动机本身。至于高油耗的说法没有实际道理,原地热车燃油100%做无用功,这才是最耗油的方式。而车子只要行驶就比原地怠速要省油,所以这种高油耗是不可避免的,都知道冬季油耗高,除非不开、否则是不能避免的。至于短途行驶造成磨损的说法也没有太多依据,多热热车就可以解决了。即便不热更低的油温会让机油黏度更大(大到一定程度都打不了火,所以只要发动机还能点火就=机油流动性还不错),黏度大、油膜后对零部件的保护就越强,高温、高负荷时会产生油膜破裂的隐患,低温、低负荷时的油膜坚不可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