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配生态圈

微信扫一扫

微信小程序
天下好货一手掌握

扫一扫关注

扫一扫微信关注
天下好货一手掌握

停产内燃机、自主造电池,欧洲燃油车已至退场边缘

   2021-06-25 576

“这日子没法过了”,如果将燃油车拟人化,那么他一定会拍着桌子对“欧7排放法规”说出这句话。



原因无他,实在是“欧7排放法规”相对来说更为严苛,在某种程度上来看就像是推着燃油车落幕一样。据了解,欧7排放标准虽然尚未出台,但已引起了汽车制造商的不满。自去年欧7排放法规提案发布,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ACEA)便多次针对欧7提出异议。



ACEA表示,“欧盟委员会超低汽车排放联盟(Clove)提出的排放限制方案,将导致一种非常类似于禁止内燃机车,包括混合动力车上路的情况出现。”那么,让一众车企恨不得拍桌子的欧7排放标准究竟如何严苛,车企又会如何应对呢?



“史上最严”



当初欧6排放标准推出的时候,人们已经为其冠以“史上最严”的名头,而今,或将在2025年生效的“欧7”也同样被称为史上最严。



根据相关资料来看,欧7将分为A/B两个类别,欧7A类似于过渡阶段,欧7B才是最终排放标准。欧7标准规定,氮氧化物的排放需要满足每公里30毫克以下的要求,关于一氧化碳的排放,则规定每公里需要下降到100至300毫克以下,这一标准无关车辆的使用环境,哪怕是在高温、高寒等极端地区,车辆也需要达到这一标准。



而想要车辆达成这样的标准,欧7排放提案可能会强制汽油车辆配备加热电催化剂、两个1.0升传统三元催化剂、一个2.0升微粒过滤器和一个氨泄漏催化剂。此外,还建议汽油车辆配备车载诊断系统,该系统将监控发动机,以确保其在150000英里内仍符合排放法规。



不可否认,“史上最严”的欧7排放标准确实有助于欧洲的交通运输业大踏步的朝着碳中和、零排放的方向发展。但在ACEA看来,这种改变支出成本太高,很难整合到当前的平台上,并且多种监测仪器增加也会使产品成本激增、车辆性能也有着降低的可能,这几乎意味着内燃机将在2026年直接被淘汰。



押宝纯电动



从欧1到现在的欧6,国一到如今的国六,排放法规越来越严苛,而想要达标的技术难度也在不断提升。不难看出,此次欧7排放标准是卯足了劲想要给已经站在悬崖边的内燃机来一脚了,从而倒逼车企押宝纯电动领域。



在实现“碳中和”的全球趋势下,欧7标准的到来也也显得势不可挡,提前布局新能源产业才是正确的破局方式。这也是近期奥迪、沃尔沃等品牌动作频出的原因了。



在近日,奥迪汽车宣布在2026年面向全球市场推出的新车型将全面切换为纯电动产品。至2033年,奥迪计划逐步停止内燃发动机的生产,最后一款全新的燃油车型将于四年内投产。这之后,奥迪将彻底转型成为一家纯电动汽车制造商。



在这之前,同属BBA的奔驰在3月份表示将加快向电动汽车的转型。宝马也表示预计到2030年其一半的销量将是全电动车型。而随着欧7排放标准的时间逐步接近,宝马与奔驰的计划也有着提前的可能。



保时捷也表示,会与德国电池制作商Customcells合资成立电池企业,专门生产能量密度较高的电池,并且新电池的充电时间也会缩短,成本也有所降低,提升保时捷产品在纯电动领域的竞争力。



沃尔沃汽车也在近期宣布与电池厂商达成合作,计划与瑞典电池厂商Northvolt成立合资公司,并以此建立研发中心与“超级工厂”来生产电池。超级工厂预计2026年开始投产,其年产能可达到50GWh。作为计划的一部分,沃尔沃汽车会从2024年开始,每年从Northvolt电池厂采购15GWh的电池,用于集团旗下的纯电动产品。



其他车企,如大众汽车,早早就将重心转移至纯电动领域;福特也推出了Mustang Mach-E,还与大众就MEB平台的使用达成了合作;就连一直注重氢燃料电池的丰田,也在固态电池领域有着深厚的技术积累。此外,博世、采埃孚、德尔福等供应商,也早已开始布局新能源。



总结:



距离欧7标准正式实施还有4年可以缓冲,可对车企而言,加速电动化转型已经迫在眉睫了。而且,欧7标准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排放法规,如此看来,哪怕转型的阵痛再怎么剧烈,也是车企必须要迈过去的一道坎了。



特别提示:本信息由相关企业自行提供,真实性未证实,仅供参考。请谨慎采用,风险自负。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相关配件行情
推荐配件行情
点击排行

版权所有:广州动安汽车压缩机有限公司

粤ICP备16046482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