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行业对于推动可持续发展、减少污染排放以及推动能源转型具有战略性意义。充换电设施既是加速电动汽车的推广和应用所必需的关键保障,也是实施“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战略的必然要求,还是实现国家“双碳”目标的重要支撑。
2022年,新能源汽车市场大放异彩,在政策和市场的双引擎驱动下,市场增长远超预期,渗透率屡创新高,全年渗透率接近26%,较去年提升12个百分点,提前实现了国务院发布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中关于2025年新能源达到汽车销量20%的目标。与此同时,海外市场前景广阔,欧洲公共车桩比达15:1,远落后于国内水平,造就了国内企业加速出海。2022年,国内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1310万辆,预计2023年将达2100万辆,到2025年将增加至4000万辆。伴随技术创新、国内外需求的推动以及国家政策的支持,新能源汽车充换电行业迎来了爆发式的增长在过去几十年里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
首先,在技术标准层面,新能源汽车已经取得了巨大的突破。第一,快充技术的发展使得电动汽车的充电速度得到大幅提升。第二,充电桩的智能化和网络化得到推广,为用户提供更为便捷的充电服务。第三,超级电容技术为新能源汽车提供了灵活而高效的能量储存方案。第四,具备充电便捷、安全可靠,且拥有高科技感体验的无线充电将进入市场。第五,积极探索并推动着换电技术创新。
充换电技术一体化应用推动整个产业链的创新和升级,促进中国新能源汽车充换电行业的全面发展,为新能源汽车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智能化层面,通过整合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和物联网技术,充电设施变得更加智能、高效。用户可以通过手机应用实时监控电池状态、选择最优充电时段,并享受个性化的充电体验。这种智能化趋势不仅提高了用户体验,也为能源管理和系统优化提供了强大的支持。
在国内外需求层面,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驱动力正逐渐由“政策主导”转向“市场主导”和“用户主导”。新能源汽车销量和保有量快速增长带来了充电桩市场的强劲需求。目前来看全球范围包括中国、美国和欧洲市场的车桩比例都偏低,加快充电桩的建设成为迫切的需求,同时叠加技术进步和政策鼓励,充电桩市场有望迎来新的发展期。预计充电桩总量快速增长,大功率、高电压带动价值量提升,给充电桩、充电模块、液冷产品等器件带来发展。
在国家政策层面,2022年,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0部门联合印发意见《关于进一步提升充电设施服务保障能力的实施意见》,明确到“十四五”末,中国将形成适度超前、布局均衡、智能高效的充电基础设施体系,能够满足超过2000万辆电动汽车充电需求。
在可持续发展层面,从新能源汽车充换电供应链到消费者市场,多个层面都经历了显著的发展变化,新能源汽车的可持续性发展首先涉及电能的供应链。逐渐增多的再生能源,如太阳能和风能,被整合到电力生产中,以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充电桩产业链上游主要包括各类硬件设备与电子元器件,中游主要包括充电桩整桩制造企业,下游为运营商和终端用户。从供应链管理来看,采用可追溯和环保的供应链管理,确保材料来源合规且符合可持续性标准。
与此同时,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也面临核心技术创新能力不强、质量保障体系有待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仍显滞后、产业生态尚不健全、市场竞争日益加剧等问题。面对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我们应正确审视并认识这些新形势、新任务和新挑战。坚持问题导向,坚持需求主导,坚持创新驱动,不断推动新能源的高质量发展,这将有助于我国新能源汽车充换电行业稳健前行。
一、坚持顶层设计,准确认识与把握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
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意义重大,既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又是保障能源安全、减少对化石能源依赖的有效举措,更是占领战略性新兴产业制高点、把握引领能源革命与科技产业变革前沿的重要选择。
政府要加大对新能源汽车充换电产业的支持力度,通过技术创新推动产业的市场化发展,形成新能源汽车生态圈。重视充换电设施的建设,加大投入,推动规模化建设充电站和换电站,提高充电桩覆盖率和电池换电网络的布局,为用户提供便捷的充换电服务。同时,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如购置补贴、免征购置税等优惠政策,加大科研投入,提高新能源汽车的性能与续航里程,并加强充换电设施的管理和监管,提高安全性与可靠性。同时,建立健全的市场准入制度和规范,提高行业准入门槛,推动企业提升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
重视技术革新,鼓励科研院所和企业进行技术研发,并支持领军企业在该领域发展。在国内,可选择典型的新能源汽车企业包括比亚迪、特斯拉等。示范区可以选取一些有发展潜力的城市,如北京、上海、深圳等。鼓励示范区内的企业和科研机构加大在新能源汽车技术研发上的投入,提供财政和税收方面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