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配生态圈

微信扫一扫

微信小程序
天下好货一手掌握

扫一扫关注

扫一扫微信关注
天下好货一手掌握

还原新能源汽车商业秘密第一大案:12 张图纸、6.4 亿赔偿金

   2024-06-27 新浪财经790
导读

今年世界知识产权日的前一天,4 月 25 日,吉利与威马的知识产权纠纷等来二审宣判,吉利再次胜诉。这距离吉利 2018 年 12 月提起诉讼已经过去 6 年。对一场大型知识产权纠纷来说,6 年的时间不算长,但它足够让一家车企从辉煌坠入谷底。吉利起诉时,威马还是最被看好的


 

今年世界知识产权日的前一天,4 月 25 日,吉利与威马的知识产权纠纷等来二审宣判,吉利再次胜诉。这距离吉利 2018 年 12 月提起诉讼已经过去 6 年。


对一场大型知识产权纠纷来说,6 年的时间不算长,但它足够让一家车企从辉煌坠入谷底。吉利起诉时,威马还是最被看好的新势力品牌之一,人气超过理想和小鹏。到判决时,这家公司已濒临破产。


最高法院对威马的判赔金额,也从一审的 700 万元增加至二审的 6.4 亿元。


6.4 亿元和一审的 700 万元,中间相差 90 倍,但它只是威马融资额的 1.8%。威马曾是造车新势力中融资最多的车企之一。它自 2015 年以来累计完成了 12 轮融资,公开融资额 350 亿元人民币,超过了小鹏、理想上市前的 200 亿、130 亿元。投资方包括上汽集团、腾讯投资、百度、红杉中国等。


“时间不长不短,正义来得正是时候”。一位吉利相关负责人告诉我们,“作为原告方,吉利承担了巨大的举证责任”。


这是新能源汽车技术秘密第一大案。6.4 亿元赔偿金创下中国知识产权侵权诉讼的赔偿纪录,这起案件的标志性意义还在于,其本身对于知识产权类诉讼的借鉴意义。


长期关注商业秘密领域的律师徐凯称,根据最高法院评价和赔偿金额,这个案子大概率会入选最高人民法院指导性案例。如果入选,将对各级法院起参考作用。这意味着企业会为侵害商业秘密付出更高成本。


最高法院对威马侵权定性为,“有组织、有计划、大规模侵害技术秘密行为的侵权”。2016 年至 2018 年,威马及关联公司通过近 40 名吉利子公司离职员工,窃取了吉利的相关底盘技术秘密,以此申请部分专利、披露技术信息,并应用在威马的 EX 系列的 3 款车型上。


对吉利、威马而言,这场民事诉讼已经结束,但它带来的震荡远未停止。最高法院的裁定已经认定了相关威马人士侵犯吉利商业秘密的事实,且涉案金额远超立案追诉标准。参与侵权的员工有可能将面对刑事诉讼。


我们阅读了 115 页的判决书,尽可能还原这场新能源汽车商业秘密侵权第一大案。


被损毁的工作电脑硬盘和离职的近 40 名员工


这场金额巨大、影响长久的侵权纠纷,开始于吉利内部一次普通的日常安全检查。


2018 年 3 月,吉利集团的信息安全部门例行检查,发现其子公司成都高原汽车工业有限公司有多名离职员工交还的工作电脑 “硬盘被钝器损毁 ”。


技术恢复后,安全人员发现,这些电脑中,有前员工们为威马工作的文件。时间在他们离职前。


于是,一场围绕内部技术泄密的调查开始启动。


成都高原公司是吉利间接持股 100% 的子公司,参与了吉利新能源汽车的研发、试制、改造等。2014 年底,成都高原公司开始基于吉利 NL 系列燃油车的车身(包括底盘)改造电动车。


项目推进一年多后,2016 年,成都高原公司 30 名员工离职,短时间内加入威马及关联公司。到 2018 年,原吉利集团副总裁、成都高原公司总经理侯海靖等 40 人加入威马。


这些前员工有总经理、副总经理,有负责技术研发、编制试验大纲的高管,也有一线技术人员。他们都参与了吉利的电动汽车开发项目。


跳槽到威马后,多数成都高原公司前员工继续从事汽车底盘技术研发的相关工作。他们用吉利的部分技术秘密,为威马系公司申请了 12 件专利。


侵害知识产权取证非常困难,起诉方需要证明对方获取了自己的机密信息。但专利信息必须公开,威马申请这些专利反而帮吉利拿到了证据。


吉利对比后发现,这 12 项专利的发明人包括成都高原公司离职不到一年的前员工,甚至大多数专利说明书的附图都和吉利数模截图一致。

    

 
(文/小编)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 评论 0
0相关评论
免责声明
• 
本文为小编原创作品,作者: 小编。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s://www.qpstq.com/news/show-24564.html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广州动安汽车压缩机有限公司

粤ICP备16046482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