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受新冠肺炎疫情冲击,2020年2月份,我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35.7%,比上月下降14.3个百分点;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为29.6%,比上月下降24.5个百分点;综合PMI产出指数为28.9%,比上月回落24.1个百分点。
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高级统计师赵庆河预计,随着当前企业复工率回升较快,3月份我国PMI将会改善。为应对疫情冲击,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刘学智建议,宏观政策要加大稳增长力度,且更需发挥财政政策作用。
制造业生产全面放缓
内外需求显著走弱
受疫情防控停工停产影响,2月份,制造业生产全面放缓。构成制造业PMI的生产、新订单、原材料库存、从业人员、供应商配送时间五大分类指数全部降至40%以下,其中最低的是生产指数。
“生产指数大幅下降23.5个百分点至27.8%,比受金融危机冲击的2008年最低点还要低7.7个百分点。”刘学智表示,在金融危机时期,我国只是部分沿海地区的外向型企业受冲击较大,而此次疫情蔓延呈全国性特征。截至2月20日,15个城市的工人回返率只有25.6%,而往年春运后返工率普遍在80%以上,导致复工企业普遍面临用工难问题。
在需求方面,中国民生银行研究院宏观分析师张雨陶表示,新订单指数显著下降22.1个百分点至29.3%,跌至历史最低水平,但下降幅度略小于生产指数,表明生产在相当程度上受到了疫情防控措施影响。新出口订单指数大幅回落20个百分点至28.7%,与2008年11月的29%大致持平。而据刘学智判断,疫情在全球的蔓延可能导致我国出口继续受到影响。
同时,中小企业受冲击更大。张雨陶认为,制造业大、中、小型企业PMI普遍回落至历史低位,但中小型企业回落幅度较大型企业更为显著,特别是小型企业PMI已连续17个月位于收缩区间,与制造业企业复工率相印证。截至2月26日,中小型制造业企业复工率为43.1%,仅为制造业大中型企业的一半左右。
值得注意的是,保障基本民生的行业受影响相对较小。赵庆河解读称,2月份,制造业21个行业PMI均落入收缩区间,但各行业受影响程度不同。其中,化学纤维、通用设备、专用设备、汽车等行业PMI降至30%以下;在稳产保供政策支持下,保障人民群众基本生活需求的农副食品加工、食品及酒饮料精制茶等行业PMI保持在42%以上,提供卫生健康与医疗保障的医药制造业PMI为39.7%,均高于制造业总体水平,受影响相对较小。
服务业和建筑业受疫情冲击大于制造业
据统计,2月份,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为30.1%,比上月下降23个百分点;建筑业商务活动指数为26.6%,比上月下降33.1个百分点。
一方面,疫情导致春节假期消费骤降,消费性和生产性服务业都受到较大影响。刘学智分析称,本次疫情正好赶上春节假期,给一年一度的传统消费旺季带来较大冲击。受冲击最严重的是餐饮、旅游、住宿、交通运输等相关消费领域,交通运输、住宿餐饮、旅游、居民服务等人员聚集性较强的消费性服务行业商务活动指数均降至20%以下。
赵庆河表示,在调查的21个服务业行业中,有19个行业的商务活动指数位于收缩区间,但金融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0.1%,继续保持在扩张区间,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电信、互联网软件行业商务活动指数虽有所回落,但在云办公、在线教育和远程医疗等新业态新技术的支撑下,明显好于服务业总体水平,分别高于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13.2个和11.3个百分点。
另一方面,大量建筑项目处于停工状态,节后复工缓慢,导致建筑业生产经营活动显著放缓。“积极政策带动基建投资有望保持正增长,但受疫情影响,大量基建项目难以开工。疫情导致房地产销售、开工都严重放缓,部分中小房企面临资金链断裂风险,当前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可能负增长。”刘学智还认为,在稳增长政策支持下,土木工程建筑业业务活动预期指数为51.8%,保持在荣枯线以上,表明相关企业对行业恢复发展有信心。
生产所受负面影响正逐步减弱
宏观政策应加力稳增长
“目前疫情得到初步遏制,给生产带来的负面影响正在逐步减弱,企业复工率回升较快,市场信心稳步恢复。”赵庆河介绍说,采购经理调查显示,3月底大中型企业复工率将升至90.8%,其中制造业为94.7%,分别比当前上升11.9个和9.1个百分点。近期针对疫情出台的减税降费、金融服务、租金减免、稳岗就业补助,特别是支持中小微企业渡过难关等一系列政策措施逐步落实,将有效纾解疫情给企业生产经营带来的困难,进一步提振企业信心,加快企业复工复产步伐。
整体而言,张雨陶认为,2月份PMI创历史新低,疫情对非制造业的影响大于制造业,对生产的影响大于需求。随着近期疫情得到进一步控制,政策重心逐渐转向对冲疫情负面冲击和维持经济社会平稳运行,人员流动和返程限制也将开始出现拐点,在企业复工率不断提升、需求端居民消费和基建投资等因素逐步修复后,3月份PMI有望明显反弹,经济增长有望在二季度逐步恢复。
在刘学智看来,下一步,宏观政策必须更有为,加大稳增长力度,强化“六稳”举措,减负、稳岗、扩就业并举,确保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特别是财政政策应挑大梁,在继续减税降费的同时,要大力扩大财政支出来提升总需求。货币政策仍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继续引导实体经济融资成本下行。
来源:金融时报